联网的艺术
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KM)以“全球”为题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交流论坛。
在有些人看来,全球化是这样发生的:像云雾,很快就会把人完全笼罩。正因为它越靠越近,于是便弥漫开来,使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轮廓更看不见了。名为“全球”的系列展出和活动在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KM)揭幕时,有一朵人造云飘浮在中庭,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小玩意或是对现代可行性想象的表达。德国能源技术公司Transsolar和日本建筑师Tetsuo Kondo(近藤哲夫)制造出《云景》作为全球性的象征,它同时也是十分具体的。在具体化和象征性之间的矛盾地带,持续展出300天的“全球”目的是:通过多重视角把21世纪开创性的、颠覆性的趋势以可感知的方式展现出来。
艺术和技术、知识和美学、表现和生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 -- 19世纪非凡的世界博览会以及20世纪远远超出艺术领域的双年展和文献展就已经以此为特点,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主任Peter Weibel(彼得·魏贝尔)和他的团队将其推向极致。“全球”的策展方案是向艺术自主性的神话和小市民内省式的艺术理解说再见。通过“文艺复兴2.0”、“人类世”、“数字革命”以及“外向进化”等掷地有声的概念,触及那些边界模糊的领域,那里鲜有地标,秩序不定。例如,艺术家HA Schult(哈·舒尔特)驾驶一辆混合动力车从巴黎驶往北京,在此期间遵循“自然描绘自己”的口号,完成他著名的“生物动力学图”。可以在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的展示空间“子空间”回溯他的旅行。群展“信息空间”(Infosphäre)的主题是数字数据已成为新的人世生活,参与其中的不仅包括艺术家,如来自日本的Ryoji Ikeda(池田亮司)和他的作品《声音-图像-世间》,还有混沌计算机俱乐部和博客netzpolitik.org。参与构建“行为体-网络理论”的社会学家Bruno Latour(布鲁诺·拉图尔)策划了展览“重启现代性!”(Reset Modernity!),它阐述了“地方”在“全球”中的作用,并包含了个多媒体板块,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写入自己有关现代性的看法。
相互交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杂交,技术成为艺术和文化,或是艺术和文化成为技术 -- 这表面看来是未来学的,实则是对当下做出诊断的神奇展览“全球”的核心观点。该展览间接地把人们从把人作为“不可分的个体”以及创造拥有崇高的自主性这样的观念上引开,把人视为“可分的”:既是有构建力的,也是被构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