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作为外交政策的合作伙伴
公民社会的重要行为体:德国外交部寻求与全世界宗教代表的对话。
Lechner女士,2017年5月,外交部邀请不同宗教信仰的100多位代表参加首届“宗教的和平责任”大会。为什么德国外交政策会对宗教感兴趣?
外交政策不仅只发生在国家之间,如今在国家之间的公民社会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包括宗教团体。毕竟,全球有超过80%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他们是能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团体,他们往往在社会政治中也很积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因此国外宗教团体对于我们是重要的行为体。
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吗?
以前已经有过一些这方面的活动,比如我们在国外资助宗教机构的项目。这些工作获得的成功也是德国外交政策在这一领域作为的原因。接着2016年外交部成立了“宗教的和平责任”工作部。这并没有改变德国在世界观方面是个中立的国家,以及联邦政府与宗教事务保持距离的立场。但是现在出现一个趋势,即世界观中立并不是说忽视宗教,而是应该在宗教从事政治行为时将宗教视为合作伙伴。单纯的神学问题不是我们的主题,不过当宗教团体具有政治性时,我们就会对它们感兴趣。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比如美国外交部在奥巴马担任总统期间也成立一个宗教与全球事务办公室。不过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我们已经及时跟进的较新发展趋势。
比起“宗教与和平”,我们更经常听到的是“宗教与冲突”这对概念。这是个错误印象吗?
两对概念都存在。宗教也总是矛盾的。我们知道在很多事情中,宗教被滥用了。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去看冲突,就会发现,往往主要问题并非是宗教问题,而是其他因素。我们说,关注宗教机构在从事多样化和平工作,比如在教育与斡旋方面的积极表现,这至少同样重要。承认宗教的和平责任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这个思路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新的门。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对本次大会的巨大兴趣上,几乎所有被邀请者都来参会了。会议期间宗教代表的反馈也是积极的。他们将这次大会视为一次很有价值的倡议,并多次强调,恰恰是德国在这个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恰恰是德国?
德国被认为能胜任很多事情。这点在整个外交政策中能够观察到,在这一领域尤其如此。并且,德国被视为政教合作的典范,国家与宗教团体具有非常合作的关系。宗教代表们相信德国能将这个思路传递开来。
在大会的讨论中,什么最让您印象深刻?
积极的基调!我们邀请了50个国家的100名个人,本来我们担心这样是否能行,是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不过大家从第一次会面开始时,相互之间就非常开放。外交部邀请的宗教代表的面非常广,这也让我印象深刻,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仅邀请了基督教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还特意邀请了许多小众宗教的代表。
后续将如何进行?德国外交政策如何支持宗教团体在日常中承担和平的责任?
我们现在正对大会中的建议进行评估。我们特意没有规定固定议程,因为我们想倾听、想向参会者学习。有一个多重愿望是,在区域和本地层面继续支持相关进程。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创造政策空间,让那些一般无法碰面的人们有交流的机会,包括跨越国界的交流。在各工作小组中也常提出对宗教机构进行继续教育的愿望。我们希望在2017年就能为我们网络组织中的宗教代表提供首次培训。我们将深入了解每个工作小组的工作结果,同时与德国驻外代表机构密切合作。我们共同来看,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措施可以贯彻,我们的投入在哪里具有增值效果,等等。
很多工作小组希望加强女性的工作。然而在很多宗教中,女性并非承担主要角色……
大会参会者仅有15%是女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想邀请宗教领导人参会,可是在几乎所有宗教中,领导人都是男性。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所以我们认为,在各工作小组中女性角色一再成为议题是个好迹象。我们将把这一点放到下一步的思考中。
这个大会的形式会继续吗?
大会的结果非常积极,我们愿意继续这个方法。也许不是每年,但是会每两年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举行。两次会议之间我们可以聚焦区域性工作。
访谈: Janet Schayan
Silke Lechner博士是外交部宗教和平责任工作部副主任。此前政治学出身的她是德国新教大会学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