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德语词汇

在歌德学院“德语3.0”倡议计划系列活动结束之际,对德国语言文学院主席Heinrich Detering(海因里希德特林)的访谈。

27.11.2014
© Eric AudrasOnoky - Deutsch 3.0

您在“德语3.0”倡议计划系列活动的开幕发言中说:“在过去100年里,德语语言的这个胃令人惊讶地吸收了很多东西。”您想借此表达什么?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德语经历了词汇的大量扩充和语法基本形式的变化。人们总是会马上想到如“Service Point”(服务点)这样英语借词,而忘记了德语的这个变化过程很早就开始了,并且变化过程非常激烈。从Film(电影)这个外来词可以看出这点:1920年代时德语语言区尚未对它的复数形式形成统一意见:是Films还是Filme。当时人们还是决定用Films。这说明,吸收外来词的同时,新的文化技术、媒体、沟通方式也随之而来。我主张,首先将其看作一个创造性的鼓舞人心的过程,而不要总是先计算损失。

那就是说,对于“语言衰退”的担忧,特别是通过新媒体而产生的“语言衰退”,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过去100年里经历了英语带来的影响,而这类影响,两个世纪前法语、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都曾带来过。早在中世纪盛期,德国文学语言就是在与拉丁文深入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即便是最固执的语言纯化主义者今天也不会再说“风眼”(Windauge)这个词了,而是说“窗户”(Fenster),尽管它是来自拉丁文的借词。德国语言文学院在它的第一份《德语状况报告》里仔细地考察了词汇的变化,得出结论:德语词汇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过。

“德语3.0”系列活动也涉及到将德语用作经济界语言。在此关联中,我们的语言具有多深远的意义?

恰恰在经济领域,人们都会认为,英语已足够承担沟通任务了。但是,经济成果显然取决于参与者是否一定程度上会说并理解各自业务伙伴的母语。通用语言在经济领域中的必要性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无可争议。问题只是:通用语言就不该用其他语言进行补充吗?

2014年12月1日,“德语3.0”倡议计划系列活动闭幕活动在柏林通讯博物馆举行。

www.deutscheakademie.de

www.goeth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