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eeren先生,您的设计哲学理念是什么?
对生活在中国的德国明星建筑师Ole Scheeren(奥雷舍人)的访谈

Scheeren先生,您曾经说过,中国彻底改变了您?那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在哪些方面改变了您?
22年多前,我背着背包穿越中国旅行。我所到的很多地方,那儿的人从未见过外国人。我被扯来扯去,不断被挑战和触碰自己的底线。那是很吓人的经历。我因此了解到,西方的规范、习惯和他们认为确定无疑的事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有时候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
您现在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0年。您现在和中国以及和自己的国家德国的关系怎样?
在中国生活了这么长时间,那么就对身处的环境有一定义务。我在这里不是只为了某个项目,或者为了生活一段时间,我现在的生活中心和事务所在中国。同时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对欧洲和德国又有了巨大的兴趣。我认为,现在是时候应该给德国建筑更多的勇气了。
2010年起您开始在中国独立经营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您现在正在进行哪些项目?
有三个工地已经处在高级阶段:曼谷314米高的马汉那空大楼(MahaNakhon),新加坡大型混合用途项目“双人组大厦(Duo)”和位于北京的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艺术拍卖行总部。在吉隆坡,还有一栋高楼正等着开工,我们还在深圳有一些项目。
北京的央视总部大楼几乎是“不可建的”,您在那里竖起了一座“纪念碑”,并被视为“高楼之王”。但您最近在新加坡翠湖新景的建筑中将“高楼铺平”。您遵循的是什么样的设计哲学理念?
我们在亚洲的建筑非常具有其大环境特色,同时也在质疑这种大环境。在一个大环境下,在新建筑形态与典型样品之间制造一种平衡是我感兴趣的。您刚提到的翠湖新景这个项目的理念是创造一种垂直的村庄结构。恰恰是在亚洲的大都市,高楼这种建筑形态主宰着一切。因而产生了很多单体建筑,身在其中会越来越感到归属感、都市感和集体空间感在消失。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不论是在个人还是集体的意义上,如何去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空间,并由此设计出某种建筑物结构。
在泰国的一个海上露天影院也出自您笔下。这是为了练练手,随便一画,还是说您在高楼之外还想实现其他别的东西?
大小和高低并非关键的东西,但我们在亚洲进行设计的大环境却恰恰大都要求这些因素。不过我们在北京也为一位艺术家设计工作室,其中涉及到的是完全与大小无关的其他因素,这是为一个人设计非常私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您父亲是建筑师。听说,您14岁就在他的事务所帮忙了。他在您走的这条路上传授了些什么给您?
我父亲曾经是威斯巴登的一名教授。我所走的道路与他的建筑师工作共同点很少。不过,他当然教给了我很多东西。最主要的还是他的胸怀非常宽广,他没有把我拴在他的现实生活和世界中。
您曾经是荷兰明星建筑师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多年的合作伙伴。对您而言,有些什么类似榜样的东西吗?或者说,您从哪里汲取灵感?
我的灵感主要来自在许多国家的生活、旅行,我见到的人和物,以及我的工作,还有对我们设计时身处的多种文化进行的分析。
最后一个问题:您自己住的是怎样的房子?
我住的和我建的完全相对 -- 我住在非常普通的住宅楼里。
采访记者:Martin Orth
关于Ole Scheeren
1971年出生于卡尔斯鲁厄,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建筑联盟学院读大学。20岁的时候他就背着背包游历中国农村,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在非常简陋的环境里。1995年Scheeren到鹿特丹Rem Koolhaas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工作,2002年成为合伙人,作为事务所负责人主管整个亚洲事务。他因为设计了“不可建的”北京央视总部大楼而成为了“高楼之王”。2010年他独立开业,其建筑师事务所在北京和香港设有分所,主要在亚洲进行设计。为了熟悉当地环境,他在设计之前喜欢行走于当地城市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