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文学之外也是天才
歌德对德国文化的影响无人能及。他最大的动力就是不断渴求知识。
“学无止境,博学者必不会停下脚步,一如搭建纸牌屋,可无尽无期。”这句话出自歌德的《浮士德·悲剧第二部》,它不仅反映了这位诗人和思想家的智慧,也体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学。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生于 1749 年 8 月 28 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从小就努力学习知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歌德家族在法兰克福负有名望,因此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成长环境非常优渥。也因此,歌德与同龄人不同,他没有上过常规学校,而是与他的妹妹科妮莉亚 (Cornelia) 一起,由家庭教师教授历史、拉丁语和希腊语等课程。
作为诗人、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直到晚年都保持着充沛的好奇心,从而为德国文化打上了独一无二的鲜明烙印。他的著作至今仍广为流传。
简介
姓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82 年后称为冯·歌德
生于:1749 年 8 月 28 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逝于:1832 年 3 月 22 日魏玛
配偶:克里斯蒂安娜·冯·歌德,原名约翰娜·克里斯蒂安娜·索菲亚·武尔皮乌斯
子女:五人,但只有朱利叶斯·奥古斯特·瓦尔特·冯·歌德成年。
歌德从律师到诗人的转变
约翰·沃尔夫冈于 16 岁时离家前往莱比锡求学。1765 年秋,他遵照父亲的意愿开始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是,年轻的歌德并未专心于其学业内容,而是更愿意投身于艺术和文学。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并参加了诗歌讲座。
1768 年,歌德于一场大病之后回家休养,后于 1770 年在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业。在这里,他得以更加专注于法律研究。尽管如此,他对知识的渴求也促使他参加化学和植物学的相关讲座。在斯特拉斯堡期间,歌德结识了作家兼神学家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这使他认识了莎士比亚和荷马等作家,从而对他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71 年,歌德揣着学位回到家乡法兰克福,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律师事务所。在此期间,他再次抛开了他的法律事务,并出版了作品《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这部作品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1774 年,歌德在欧洲崭露头角。他仅用四周时间,就写出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名字也因此迅速享誉整个欧洲。
开启新时代:歌德在魏玛
刚年满 18 岁的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卡尔·奥古斯特就是这样认识歌德的。他把歌德带进了宫廷,后者于 26 岁时开始为其提供服务,主要担任部长和魏玛宫廷剧院院长等职。虽然新的职责使歌德几乎没有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但他的叙事歌谣《魔王》等著名作品就是出自这一阶段。
然而,这对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魏玛担任公职十年之后,这位诗人陷入了危机。去意大利游学应该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真的离开了宫廷,而为了不被公众认出,他自称约翰·菲利普·莫勒。歌德本人将他的意大利之行形容为“涅槃重生”。
重返德国后,歌德于 1788 年第一次见到了他后来的知交弗里德里希·席勒。起初,两人并无太多共同之处,但后来却成为了至交好友。他们一起创作,互通有无,共同迈进了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他的《浮士德》
1805 年 5 月,当歌德收到席勒逝世的消息时,他深感震惊。他在给音乐家朋友卡尔·弗里德里希·策尔特的信中写道,他不仅失去了一位好友,还失去了“另一半自我”。歌德因好友之死而动摇,重新开始创作《浮士德》。
1770 年左右,歌德已经开始创作所谓的《初稿浮士德》。不过,在这个版本中,缺少了后期作品中的决定性元素,如魔鬼契约。
最后的作品《浮士德·悲剧第一部》于 1808 年出版,第二部则在 1832 年歌德去世后才出版。歌德的《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对知识和幸福的追求,是歌德一生的动力,也是其《浮士德》的主要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