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柏林:世界之间的戏剧
跨文化视角:导演田戈兵介绍了一个中德戏剧团体如何来到德国以及它的灵感来源。
跨文化接触
田戈兵说:“对我来说,这幅画代表了跨文化接触的早期形式。”“在这幅帝国宣传画中,意大利耶稣会士和宫廷画家郎世宁将欧洲绘画的写实传统与中国美学相结合。”从一开始,跨文化交汇就是塑造戏剧团体的一个重要方面。田戈兵现年 61 岁,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寻找另类的表演形式,并接触到了独立戏剧界。“上世纪 90 年代初,有一些独立剧场让我很感兴趣,也给了我很多启发。”1997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北京纸老虎戏剧工作室。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田戈兵依稀记得当时盛大的氛围,以及来自行为艺术、舞蹈、音乐、文学和建筑等领域的人才汇聚一堂的场景。“我们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集体。对我们来说,艺术生涯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独立,彼此相遇,为独立戏剧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初,剧团在北京有自己的剧场,但后来,演出以少见的方式出现在街头、地铁站、博物馆或美术馆。
中德友谊
一次亲身经历为纸老虎打开了跨文化的篇章。田戈兵记得:“1996 年,我遇到了德国编舞兼导演马丁·格鲁伯 (Martin Gruber),他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客座讲师。虽然我们只能通过中法翻译进行交流,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彼此的想法是多么相似,我们想一起工作。”1997 年,田戈兵和格鲁伯与一个德国艺术家团体合作,完成了跨文化戏剧项目“北京蓝”,它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后,它多次在国际戏剧节上演出,并在柏林、慕尼黑和汉堡的剧院合作上演。从 2010 年起,“纸老虎”专注于跨文化戏剧实践。2019 年,集团总部迁至柏林。田戈兵说:“我们很清楚,为了能够真实地讲述西方的经历,我们也必须身处西方。”多年来,来自以色列、日本、乌克兰、俄罗斯、印度和菲律宾等 14 个国家的人们汇聚在纸老虎戏剧工作室。田戈兵说:“国际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对德国公众而言也是如此:“对一些观众来说,他们需要适应我们的非叙事性叙事风格,但对另外一些观众而言,他们反应热烈。”
共同跨越边界
在他的剧作中,田戈兵揭示了殖民主义等历史主题、当代普遍社会问题或“日常现实的残酷荒诞”。而贯穿始终的是聚焦跨文化的视角变化。《幽灵的箭矢》是在田戈兵的指导下由不同的人通力合作创作出的一幅联想全景图,这些人包括:舞蹈演员、表演者、滑板手、打击乐手、DJ 以及东德领导人、1986 年中国之行的时代见证人埃里希·昂纳克。
在汉堡塔利亚剧院上演的话剧《500米:卡夫卡,长城,不真实世界图像及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2017 年)中,根据弗朗茨·卡夫卡的文章《中国长城建造时》改编,田戈兵以欧洲人的视角探索了中国的当下。在慕尼黑室内剧院上演的《非常高兴》(2014 年)中,他探索了个人与大众。
时至今日,自由和联合仍是田戈兵和纸老虎戏剧工作室的根本。“我们希望,剧院能够成为一个弥合和打破界限的地方。在这里,不断出现新事物,不断涌现自由的事物。”他已经在计划下一场演出:在柏林普伦茨劳贝格区的一家餐厅演出卡夫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分“战争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