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托马斯·曼——世纪作家

2025 年是托马斯·曼诞辰 150 周年及逝世 70 周年——值此特殊时机,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沃尔夫·津恩 (Wolf Zinn)Wolf Zinn, 31.01.2025
1916 年托马斯·曼
1916 年,托马斯·曼在他的书房里 © picture alliance/ullstein bild

他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曼不仅用他的小说、长篇小说和散文在德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的作品还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的作品包括《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和《浮士德博士》,已被翻译成近 40 种语言,销量达数百万册。这些作品将精准的社会分析、哲学深度、微妙的讽刺和复杂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

家庭背景

1875 年 6 月 6 日,托马斯·曼出生于吕贝克的一个富商家庭。1891 年父亲去世,公司清算后,他举家迁往慕尼黑,在那里他沉浸在文学氛围中。他很早就凭借长篇小说《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1898 年)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1905 年,他与来自富裕的犹太家庭的卡蒂娅·普林斯海姆 (Katia Pringsheim) 成婚。二人育有六个孩子,包括后来也成为成功作家的克劳斯·曼和艾丽卡·曼,并在几十年后成为了一个书香门第。但其中也经历了人间惨剧:克劳斯·曼饱受抑郁症折磨,于 1949 年自杀身亡。最小的儿子、作曲家米歇埃尔·曼也于 1977 年自杀身亡。其他几位家庭成员也患有精神疾病。

1931 年,托马斯·曼与妻子卡蒂娅以及他们的孩子克劳斯和艾丽卡
1931 年,与妻子卡蒂娅以及他们的孩子克劳斯和艾丽卡 ©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荣耀与反抗

托马斯·曼的名声在 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于 1929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他早期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见下)。尽管托马斯·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成为了民主倡导者。1933 年纳粹政党上台后,他被迫离开德国。他的第一站是瑞士,后来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积极开展反对纳粹政权的活动。他发表了题为“德国听众!”的广播讲话,面向德国民众,公开号召他们反抗希特勒。他谈到自己在流亡中的角色时说:“我在的地方就是德国。”战后,他回到欧洲,主要居住在瑞士,并于 1955 年 8 月 12 日在那里去世。

1943 年,托马斯·曼流亡美国
1943 年,托马斯·曼流亡美国 © picture alliance/Fred Stein

托马斯·曼的主要作品示例:

《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 年):

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描述了吕贝克一个商人家庭的兴衰。主人公们在资产阶级的束缚和个人梦想之间挣扎。曼用细致的社会观察和微妙的幽默描绘了一幅时代画卷。“人生不就是各种鸡毛蒜皮吗?”他这样描述一代代人的微妙变化。吕贝克人从作品中那些并不总是讨喜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魔山》(1924 年):

小说以瑞士的一家疗养院为背景,以疾病、死亡和当时的思想潮流为主题。年轻的工程师汉斯·卡斯托普 (Hans Castorp) 起初只想在那里短暂停留,陪伴生病的表兄弟,但一住就是好几年。在与乐观的塞腾布里尼 (Settembrini) 和虚无的纳夫塔 (Naphta) 等人物的对话中,他在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寻找活着的意义。

《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3 年):

在这个四部曲的作品中,托马斯·曼借鉴《圣经》中约瑟夫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小说揭示了约瑟夫从被人唾弃的孩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法老顾问的过程。通过心理深度,曼将古老的材料转化为对权力、神性和人性的反思。

《浮士德博士》(1947 年):

这部晚期作品将作曲家阿德里安·勒沃库恩 (Adrian Leverkühn) 的一生与德国历史联系在一起。通过与魔鬼的约定,勒沃库恩获得了艺术天赋,却失去了人性。这部小说暗讽了 20 世纪德国文化和道德的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