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比寻常的友谊
40年来,杜伊斯堡和武汉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冠疫情时期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交流方式。
Theo Messing博士已经98岁了,当他被问起40年前鲁尔区的杜伊斯堡与中国城市武汉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最初的情形时,他的声音听上去有些自豪。“1982年10月4日,当时的杜伊斯堡市长Josef Krings率领一个代表团飞往中国”,Messing说到。他与自己创办的基建公司Standard Messo Duisburg 一起在武汉协助建设钢铁厂,当时也在这个飞机上。
“在那里,我们在深夜喝着青岛啤酒时,谈论到友好城市关系提议的可能性,因为我也一直是个积极的人,所以就建议:如果明天武汉市给我们一个伙伴关系的文书,让我们签字,那么我们就马上签字,然后再向市议会解释。”随行的市议员们原本需要市议会的多数批准才能做出这一决定,而企业代表则能够在武汉当即做出决定。
第二天,杜伊斯堡和武汉缔结为友好城市。它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在经济合作、学校合作、民间社会合作以及在研究与科学交流方面等。2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就读,一些杜伊斯堡的中小学还为学生开设了中文课程。
在新冠疫情开始前,只有很少的欧洲人认识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它是湖北省省会,位于北京以南1100公里。它被湖泊和山脉所环绕,是中国中部的工业中心,拥有1200万居民,是中国第五大都市。2022年11月,即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一个来自武汉的代表团再次访问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这是疫情以来的首次访问。
这份友谊起源于长期的经济联系。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中国的钢铁生产蓬勃发展。1978年,一个由几家杜伊斯堡公司组成的协会受委托在武汉联合建设一个冷轧厂,300多名杜伊斯堡的工程师和他们的家人搬到了武汉,为期4年。这些最初的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个人友谊,并最终产生了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想法。恰恰是这两座城市在地理位置或经济结构上作为钢铁工业中心的相似之处,双方加强了交流与合作的愿望。“武汉与杜伊斯堡取得的成果皆造福两市人民,成为中德地方交往的典范”,武汉市市长程用文表示。“在过去的40年中,双方不断深化经贸、科教、文化、交通等领域的合作。”
深受变化与动荡的影响
杜伊斯堡市发言人Maximilian Böttner说:“回顾40年来杜伊斯堡市的伙伴关系”,尽管“在过去40年里,全球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变化和动荡。”即使在疫情期间,也维系着各种在线的交流形式,其中也包括关于抗击疫情的主题。
在周年庆之际,杜伊斯堡动物园、杜伊斯堡市和友好城市武汉共同修缮了杜伊斯堡动物园的中国园,该园建于1988年,是武汉市赠送的礼物。在园中举行的多场视频会议上,德国和中国的工匠以及园艺师们得以在线交流,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翻修郢趣园。这次的传统建筑材料又来自武汉。Böttner说:“这是有活力友城关系在疫情时期的成功范例。”
伙伴关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为了促进民间团体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德国与外国城市之间的友城关系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到了推动。“特别是在困难时期,保持多年发展起来的关系,加强联系尤其是加强人民与民间社团之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Böttner在谈到双边伙伴关系时说。武汉市长也强调了这一点。程用文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武汉与杜伊斯堡携手前行的意愿始终不变,推动合作共赢的决心始终不变,服务中德友好的使命始终不变。”
正如杜伊斯堡港股份公司发言人Andreas Bartel所解释的那样,杜伊斯堡和武汉之间通过新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货物交流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目前,每周约有30列货物列车从杜伊斯堡开往中国的各个目的地。它们平均需要14天左右的时间,运输几乎所有适合集装箱的货物 -- 从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医疗产品到服装、家居用品,还包括汽车或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