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从学业直接到就业

最大的在德外国留学生群体来自中国。我们询问这些留学生,他们最重视哪些方面。

克劳斯·吕博 (Klaus Lüber)Klaus Lüber, 26.04.2023
赵思敏(音译)自九年前来到德国学习
赵思敏(音译)自九年前来到德国学习 © privat

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最难的升学考试之一。每年有 1000 多万中国学生参加这一全国性考试,其结果决定了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可以在哪所大学学习,之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以后会有怎样的经济收入。赵思敏(音译)也在艰难的选拔过程中奋力拼搏——实际上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仍然不足以让我进入我想填报的专业。”这位 28 岁的年轻人说。“所以我心里想:我还有哪些机会?就在那时,我清楚知道要出国留学了。”

在中国,德国大学拥有极佳的声誉
赵思敏,在亚琛学习的学生

赵同学衡量了一下,他想学习工程学。拥有顶尖大学的英语国家很快就被排除在外,因为学费高昂。最后,他决定选择德国。“那里的大学在中国有很好的声誉。特别是工科课程。”他说。“而这一切都只需要相对较少的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语言,他通过帕德博恩大学为期 8 个月的强化课程来克服语言关,该课程允许外国学生为在德国大学学习做准备。“除了德语之外,数学、化学和物理也在计划之内。”赵同学通过了最后的测试,即所谓的评估考试,成绩为 1.3。最后,在亚琛工业大学,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学习电气工程。在此期间,赵同学已经完成了他的学业,并在斯图加特的一家公司担任咨询师。

40,000 名学生来自中国

这位来自上海的年轻工程师在成才的路上并不孤单。2020/21 年冬季学期,约有 40,000 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在德国大学就读,超过其他各国的在德留学生数量。他们中的大多数,约 3200 名中国人,在德国两所顶尖的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在德国公司找到工作的情况并不罕见。根据联邦统计局目前的数据,几乎三分之一的中国学生在开始学习十年后仍然生活在德国,大大超过了第二大的美国学生群体,其中 14% 的学生长期定居在德国。

龙心(音译)正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龙心(音译)正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 privat

维尔茨堡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教授比约恩·阿尔佩曼已经在较早之前观察到这一趋势。他说:“与过去不同的是,拥有国外学位的中国人要在本国找到工作不再那么容易了。中国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根据工作经验来筛选潜在的申请人。而一旦进入德国,人们对在德国劳动力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兴趣也相应提升。”即使当前的地缘政治处于紧张局势也无损于此。“德国作为欧盟内部最强大的经济伙伴,仍然非常受欢迎。”但是,正如阿尔佩曼所指出的,不是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许多人强烈希望在一个限制较少的环境中体验生活和学习。”

在德国,社会压力较小

慕尼黑工业大学科技研究专业的硕士生龙心(音译)也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位来自中国西部成都地区的女孩子在美国完成了她的人类学学士学位,但后来决定在德国继续学习。她觉得在德国的生活和工作比中国及美国的管制要少得多,特别是在学生的工作选择方面。“在德国,边学习边工作要容易得多。”

周晨悦(音译)在斯图加特大学学习计算机语言学
周晨悦(音译)在斯图加特大学学习计算机语言学 © privat

然而,对她来说,最大的惊喜是她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她与处于人生最不同阶段的人一起参加讲座和研讨会,有一年级学生,也有已婚母亲或父亲。“在中国,我无法想象会出现这种情景。”

在德国的惊喜:纸张替代电子邮件

在其他方面,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德国又是相当遵守规定的,有时还不太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当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周晨悦(音译)搬进她的第一间合租房时,一位室友向她指出,请她尽快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信箱上。“我起初并不理解为什么它如此重要。直到我意识到在这一点上德国是多么的官僚,有很多邮件仍然以纸质形式来回发送,而不是像在中国那样以电子方式进行交流。”

赵思敏在德国生活了七年之后,开始欣赏家乡的快捷以及对未来保持的开放,他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不久前,我回上海探望家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第一次回家。就在那时,我意识到我对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着迷。人群中的情绪积极而乐观。”此刻,他可以想象自己可以在大众汽车位于上海或安徽的某个工厂工作——至少是工作几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