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琳·黛德丽——世界巨星、时尚偶像、神话
这位女演员兼歌手是她那个时代的现象级人物,她的政治立场至今仍激励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
觉醒于野性柏林
1901 年 12 月 27 日,玛丽亚·梅格达莱纳·黛德丽出生于柏林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警官,母亲则来自一个富裕的珠宝商家庭。十几岁时,玛琳(她后期为自己改名为此)发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对戏剧和电影产生了兴趣。
20 世纪 20 年代初,玛琳·黛德丽第一次登台,并在镜头前迈出了她的第一步。在充满活力的大都市柏林,她找到了实现自己目标的理想环境。1930 年,她在约瑟夫·冯·斯登堡执导的电影《蓝天使》中饰演万人迷罗拉,从此一鸣惊人。她在演唱香颂《我从头到脚为爱而生》时,魅惑又充满讽刺,引起一片轰动。同年,她接受了好莱坞的邀请。
好莱坞:塑造现代女性
在美国,“黛德丽”不仅仅“只是”在《摩洛哥》(1930 年)和《上海快车》(1932 年)等影片中的一位明星。她的出现还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的陈旧观念。她穿着长裤,惬意地抽着香烟,她塑造的形象清醒而多面。
黛德丽演出的角色并非随意挑选,而是有意识地传递着信号。她说:“我不为时尚而打扮,我不为男人而打扮,我也不为公众而打扮——我打扮,只为取悦我自己。”这种现代女性形象的影响力远不至于银幕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保持立场不妥协
20 世纪 30 年代,纳粹政权出于宣传目的追求玛琳·黛德丽。然而,她明确表示了拒绝,并于 1939 年接受了美国国籍。后来据说她说:“你必须表明立场。中立不是一种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琳·黛德丽在前线为盟军演出,为士兵们歌唱,其中包括《莉莉·玛琳》,这是一首关于告别、希望和等待重聚的怀旧香颂。她低沉的烟嗓传达出的情感力量打动了许多士兵,无论他们是哪一方的战士。后来,1962 年,反战歌曲《花儿都去哪儿了》德文版(《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也随之问世。
战后时期:享誉全球与艰难回归
战争结束后,玛琳·黛德丽继续着她独特的事业。20 世纪 60 年代前,她一直都在出演如比利·怀尔德 (Billy Wilder)、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和弗里茨·朗 (Fritz Lang) 等著名导演的电影,与此同时,她也以歌手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成功。1960 年,她回到了德国和西柏林进行欧洲巡演。观众热情高涨,但也有一些顽固分子因为她在纳粹时期的立场而将她诋毁为“祖国的叛徒”。
母亲、爱人、传奇
在这位国际巨星冷峻优雅的外表下,隐藏着复杂的个性。在传记《玛琳·黛德丽——我的母亲》中,她的女儿、1924 年出生的女演员玛丽亚·里瓦 (Maria Riva) 描绘了一个在自我怀疑和完美主义之间徘徊的女性形象。黛德丽与让·迦本、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和尤·伯连纳等人的恋情堪称传奇,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是封闭的,她的脆弱被掩盖在光彩照人的外表之下。
回归与遗愿
20 世纪 70 年代,玛琳·黛德丽移居巴黎——卧病在床,与世隔绝,且经常受到药物的影响。她于 1992 年 5 月 6 日逝世,远离了曾经对她赞誉有加的公众视线。她的葬礼于柏林举办,这让她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1997 年,德国首都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以她的名字命名:“来自柏林的世界巨星,电影和香颂界的传奇。致力于自由和民主,为了柏林和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