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由的象征——德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
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以创新而著称,目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能像汽车工业一样,与德国高科技中心的形象紧密相连。自卡尔·本茨 (Carl Benz) 于 1886 年发明汽车以来,德国就成为了一些全球顶尖汽车品牌的发源地。如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保时捷和奥迪等品牌都是德国工程技术和创新领先的代名词。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来说,汽车象征着自由和进步——可以说,它是最富情感的产品之一。而德国制造商知道如何将这种情感与最先进的技术和吸引人的设计结合起来。
汽车工业:德国经济支柱
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核心支柱,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2023 年,该行业的总销售额超过 5,640 亿欧元,其中约 1,710 亿欧元来自国内市场。直接从事德国汽车工业的人员近 78 万人。此外,还有几十万人从事相关行业,如汽车贸易、汽车修理厂以及被派遣于国外工厂。仅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十个品牌在全球就拥有约 68 万名员工。
其零配件供应商是该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采埃孚、博世、大陆集团和舍弗勒等公司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之一,博世被认为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的先驱,该系统可实现 3 级和 4 级自动驾驶 。
车轮上的计算机
汽车早已升级成会跑的计算机。越来越大的高科技显示屏提供越来越多具有个性化、自学习信息娱乐功能的应用程序。例如,屡获殊荣的梅赛德斯-奔驰的“MBUX”就是最先进的系统之一。“Hyperscreen”版本就是一块巨大的曲面显示屏,采用了玻璃表面。 人工智能 (AI) 会不断学习驾驶员的行为,语音控制会建议路线并进行调整。在 2025 年美国消费电子展 (CES) 上,宝马展示了“全景 iDrive 系统”,该系统旨在实现信息与娱乐的无缝整合。其核心部分是一个平视显示屏,可将内容投射到整个挡风玻璃上。
数字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各种可能性才刚刚兴起。几十年来,德国汽车凭借其内燃机、变速箱和其他部件,以及其可靠性和加工质量,一直被视为市场领导者。但是,制造商可以安于现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配备高度发达的软件解决方案的互联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激烈的竞争
不止软件方面,德国汽车工业在电动汽车方面也需要加油,或者说:加电。严格的 CO2 排放规定迫使整个行业寻找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尽管所有德国制造商很早就开始提供高品质的混合动力汽车和全电动汽车。但这些产品的价格相当昂贵——主要原因是德国的能源、生产和劳动力成本较高。汽车管理中心负责人斯戴凡·布拉泽 (Stefan Bratzel) 说:“虽然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性能发展已相对不错了,但电动汽车在德国的突破主要还是归功于比油车更具有竞争力的购买价格。”此外,中国制造商正以先进且价格低廉的电动车型抢占市场。德国供应商需要迎头赶上,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方面。同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也仍然不足。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如美国的关税威胁,也可能会进一步危及全球销售。因此,在更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向数字化和零排放车的快速转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已经导致部分公司裁员。
高额投资和黎明前的曙光
但是,就像涡轮机一样,压力也能转换为动力: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VDA) 称,制造商们已经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为未来的交通创造世界上最好的数字化和气候中性产品。仅在 2023 年,该行业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 584 亿欧元。在 2025 年至 2029 年期间,预计将有总计 3,200 亿欧元的资金流入创新领域。此外,还有约 2,200 亿欧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先进的生产设施。
“我们行业的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VDA 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 (Hildegard Müller)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说。但是,如果将变革视为一种机遇,那么“我们最终就能为每一种交通需求提供最佳且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且已表现出复苏迹象:据 VDA 预测,2025 年德国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将达到 87.3 万辆,比 2024 年增长 53%。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预计将增长 75%,达到 66.6 万辆。与此同时,继 2024 年的产量已创下历史新高后,国内电动汽车的产量预计还将增加 24%,达到约 170 万辆。借此,德国正在巩固其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地(仅次于中国)的地位。